有人曾言:出版就像其他行業一樣,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經過一段革命性的洗禮
早期開出版社是一個賺錢的行業, 而且出版定位還要以文學為主才會有市場, 君可見現今的皇冠出版(最早為皇冠雜誌社), 便是以文學起家的, 50~60年代:以翻譯西方文學, 介紹西方流行文化為主;60~70年代:以文學創作為主,作家先於聯合報副刊發表, 在皇冠雜誌刊載, 再由皇冠出版社出版,例如瓊瑤愛情小說,高陽歷史小說,司馬中原鄉野小說, 三毛流浪小說,梨華學生文學, 趙寧幽默雜文;70~90年代順應台灣在地環境以鄉土文學為主, 例如廖輝英, 蔣勳, 龍應台, 朱天心....; 90以後: 提倡大眾文學, 舉辦皇冠大眾小說獎
除了皇冠外, 早期以文學定位的出版社也不少:純文學出版社(林海音), 大地(姚宜瑛), 爾雅(隱地), 洪範書店(楊牧..等), 以及九歌出版社(蔡文甫); 甚至現今只能在圖書館看到的系列書--新潮文庫, 新潮少年文庫(志文出版社)該書系以經典翻譯文學, 青少年文學
可惜的是, 隨著有線頻道的開放,電子媒體的普及, 讀者對於埋首書海啃書, 文學的想像已經失去興趣, 慢慢的,文學市場光環不在, 眾多出版社紛紛轉型, 例如皇冠1997年成立皇冠集團, 並以安平出版非文學的書籍, 九歌出版也不敢以純文學為出版定位, 成立天培出版環保文學, 翻譯文學的書籍, 應該說90年代以後國外翻譯文學(非經典)成為文學出版的唯一主流
當然, 文學出版的沒落, 我覺得還有一部分歸因於遠流出版社的成立, 王榮文早期(1975~1980)以心裡書籍起家, 嘗試以企劃編輯作業模式生產書籍,此外首度嘗試以店銷, 郵購, 特販多元通路賣書, 並且從1988~大規模展開兩岸及國際版權合作計畫,基本上, 我認為這是一家肯嘗試,願創新的出版社, 也因為他的多元化經營, 讓台灣讀者得到更多元的選擇, 也意味著出版並不等於文學這種新的數學公式成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